• 球盟会(中国)

    IF:13.2《CEJ》西安交大雷波:具有细胞内供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SOD/CRT仿生纳米酶促进MRSA感染伤口修复
    专栏: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5-10-10
    作者:球盟会(中国)科研

    皮肤受伤会导致氧化应激失衡和病原体入侵,伤口细菌感染阻碍愈合,全球每年有大量人因伤口感染死亡。抗生素滥用使耐药菌和超级细菌出现,修复感染伤口面临挑战。氧化应激失衡产生大量氧化分子和自由基,损害生物分子、加重伤口缺血缺氧,甚至引发并发症。传统抗生素治疗受限,新型抗菌敷料和治疗策略不断开展。天然酶等治疗氧化应激炎症疾病成本高、效率低,纳米酶在组织修复领域崭露头角。传统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无调节氧化应激和纳米酶活性,因此需设计有内在纳米酶活性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


    1760068635167003706.png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雷波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双级联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SOD/CAT)酶活性、抗感染和止血特性的生物活性玻璃 - 陶瓷纳米酶(BGCN)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伤口。研究了BGCN@PDA的合成、表征及多种性能,包括酶活性、抗氧化、光热抗菌等,在MRSA感染伤口模型中验证其能抑制细菌感染、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皮肤修复,展示了生物活性玻璃 - 陶瓷材料在治疗感染性组织损伤方面的潜力。。该文章于2025年6月1日以《SOD/CAT-biomimetic bioactive glass-ceramics nanozyme with intracellular oxygen supply and immunoregulation for MRSA-infected wound repair》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DOI: 10.1016/j.cej.2025.162671

    示意图.png研究示意图

    (1)BGCN和BGCN@PDA的合成与表征

    采用离子掺杂一锅法合成了锰基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纳米颗粒(MnBGCN)。图1a显示当Si:Mn掺杂比为60:40(BGCN)时,Mn-BGN有明显的晶体衍射峰,XRD证实其同时具有非晶和 Mn₂O₃ 晶相。图1b~c的XPS分析表明BGCN中同时存在Mn²⁺与Mn³⁺,并由Mn 2p、Mn 3s 和 O 1s 信号进一步确认。图1d TEM图像显示其呈放射状介孔形貌,图1e~f的HRTEM与元素映射显示Mn₂O₃微晶均匀分布于颗粒表面。图1g的FT-IR图谱揭示了其结构中典型的Si–O–Si、Si–O–NBO 及 Mn–O振动峰。图1h~i的氮吸附/解吸结果表明BGCN具典型介孔结构(IV 型等温线、H4 滞后环),平均孔径 5.74 nm,比表面积 200.38 m²/g,总孔容 0.2786 cm³/g。


    Fig.1.png

    图1. BGCN的特征。a)BGCN的X射线衍射图;b)Mn 2p的XPS谱;c)O 1S的XPS谱;d)BGCN的TEM电子显微镜图像;e)BGCN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图像;f)BGCN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图谱;g)BGCN的FTIR光谱;h)BGCN的氮吸附/脱附等温线;i)BGCN的孔径分布

    (2)纳米酶及其体外抗菌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顺利获得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促进伤口修复的能力。图2a~c显示BGCN对O2·−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浓度为1 mg/mL时,其清除率可达60%以上,这是单个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所不具备的性能。图2d~f表明BGCN 能分解 H₂O₂ 并产生大量 O₂,表现出类似在人体内,过氧化氢的清除主要依赖于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顺利获得监测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的产物O2(图2d)的产生证明了BGCN具有类似CAT的酶活性。图2e显示1 mg/mL BGCN的氧浓度在90 s内可超过10 mg/mL。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外,还研究了BGCN清除羟基自由基(·OH)/DPPh·/ABTS+的抗氧化能力(图2f-l)。当甲基紫(MB)与Fe2+/H2O2混合时,MB的吸收峰几乎消失,这是由于MB被氧化成无色产物。如图2f所示,PBS和SiO2基团没有清除·OH,而在BGCN组中,MB的吸收强度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同步增加,这表明BGCN随着浓度的变化而逐渐清除·OH。这些结果表明 BGCN 尤其是 BGCN@PDA 在缓解氧化应激、抗菌及促进伤口愈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Fig.2.png

    图2.类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评估。a)BGCN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机理图;b)不同浓度的BGCN清除·O2-的UV-Vis光谱;c)BGCN的·O2-清除率;d)BGCN的CAT活性机理图;e)在1 mM H2O2存在下,不同浓度的BGCN产生O2浓度;f)BGCN对·OH的清除能力;g)BGCN@PDA的DPPH·清除机理图;h)不同浓度BGCN@PDA清除DPPH·的UV-Vis光谱;i) BGCN@PDA的DPPH·清除;j)BGCN@PDA的ABTS+清除机理图;k)不同浓度的BGCN@PDA对ABTS+清除作用的UV-Vis光谱;l)BGCN@PDA的ABTS+清除率

    (3)光热抗菌性能

    考虑到聚多巴胺具有优异的光热性能,该研究测试了BGCN@PDA在808 nm(1.0W·cm−2,10min)激光照射下的光热转换性能,如图3a所示,在整个激光照射过程中,SiO2和BGCN的温度没有变化,但BGCN@PDA的温度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到50℃以上,其最高温度随着BGCN@PD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图3b)。随后,该研究选择了0.5 mg/mL的浓度来测试BGCN@PDA的光热稳定性。这对BGCN@PDA作为光热抗菌剂的应用至关重要。图3c五次光热循环实验进一步证实了BGCN@PDA的光热稳定性。这些结果证实了BGCN@PDA具有良好的光热容量和光热稳定性。为了进一步研究BGCN@pda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杀菌能力,以SiO2和BGCN为对照,在1.0w·cm−2下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如图3d-f所示。PBS组和其他组(SiO2、BGCN、BGCN@PDA)细菌菌落明显,而BGCN@PDA+NIR组细菌数量最多。


    Fig.3.png

    图3 BGCN@PDA的光热效应和光热抗菌性能。a)不同样品的光热容量;b)温度曲线c)BGCN@PDA(0.5 mg/mL)的光热循环稳定性。不同标本处理后细菌菌落分布图: d)MRSA、e)金黄色葡萄球菌、f)大肠杆菌;g~i)各组别的抗菌率

    (4)BGCN@PDA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迁移分析

    分别使用三种细胞系L929、RAW264.7和HUVECs评估了BGCN和BGCN@PDA的细胞相容性(图4a-c)。与细胞共培养24h后,200 μg/mL BGCN对L92 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对RAW2 6 4.7细胞有轻微的细胞毒作用。相反,浓度为20 0 μg/mL BGCN@PDA不仅对三种细胞无毒,而且具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提示对BGCN进行表面修饰是非常必要的。用红细胞研究了BGCN和BGCN@PDA的血液相容性(图4d)结果表明,PBS组、SiO2组、BGCN组和BGCN@PDA组红细胞无色透明,而阴性对照Triton X100组红细胞破裂。值得注意的是,高浓度(200 μg/mL)的BGCN(溶血和GT;5%)超出了安全范围。BGCN@PDA在浓度为200μg/mL时不存在上述问题,说明PDA不仅提高了BGCN的细胞相容性,而且对BGCN的血液相容性也有很大的贡献。成纤维细胞是结缔组织中最重要的细胞,其增殖和迁移为创面的填充和表皮细胞的覆盖创造了条件。利用L929进行了划痕实验,以探索BGCN@PDA是否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特性。如图4e示,共培养24 ,各组之间没有差异。48h后,Ctrl组、SiO2组、BGCN组和BGCN@PDA组的迁移率分别为53.69%、55.19%、78.46%和75.72%。此时,BGCN@PDA和Ctrl组之间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结果提示,BGCN@PDA能显著促进L929细胞的迁移,并在创面修复的增殖期发挥持续作用。


    Fig.4.png

    图4 BGCN@PDA的细胞相容性和细胞迁移。a -c)BGCN@PD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L929细胞(cb)、RAW264.7细胞(c的细胞相容性;d)不同样本的血液相容性;e)L929细胞在不同时间段的划痕代表性图像

    (5)抗炎和巨噬细胞表型转化

    在伤口修复中,过度的炎症不仅使伤口难以愈合,还会导致各种恶性疾病的并发症。使用内毒素刺激的巨噬细胞来研究BGCN@PDA在基因水平上对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图5a~b)。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IL-6和TNF-α的表达增加。经BGCN@PDA共同孵育后,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显著降低。此外,二氧化硅还具有抗炎活性,这是顺利获得偏硅酸盐离子(SiO2-)的增溶实现的。这些结果表明,BGCN@PDA有望促进伤口从炎症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物质在免疫调节中的抗炎机制,检测了巨噬细胞的表型转化。巨噬细胞根据周围微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表型(M1/M2)。其中,M1巨噬细胞与促进炎症反应有关,而M2巨噬细胞与免疫调节和减轻炎症密切相关。因此,利用脂多糖诱导M1巨噬细胞活化后,对M1巨噬细胞特征标记的CD86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图5c)。结果表明BGCN组M1表型巨噬细胞数(55.97%)较内毒素组(62.88%)有所减少,但BGCN+PDA组减少更为明显(53.2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GCN@PDA对巨噬细胞重编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内毒素组巨噬细胞呈大量高强度红色荧光,CD86阳性细胞数较多,提示内毒素组巨噬细胞主要呈M1型,而BGCN组和BGCN+PDA组的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表明两组M1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图5d的CD206对M2型巨噬细胞的染色显示,BGCN@PDA组出现更明显的绿色荧光提示本组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M2表型。以上结果提示,BGCN@PDA可促进巨噬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转化,从而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达到减轻炎症的效果。


    Fig.5.png

    图5 .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及表型分析。a)IL-6和b)TNF -α在不同处理中的表达;c)不同处理后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流式细胞术分析;d)不同处理后巨噬细胞表型的免疫荧光染色

    (6)细胞内抗氧化活性和氧的产生

    感染伤口中的免疫反应紊乱会导致过量的ROS产生,进一步加剧局部组织损伤,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进一步评估了BGCN@PDA在清除细胞内ROS方面的作用(图6a)。在LPS处理后,大量的ROS RAW264.7细胞产生绿色荧光,而BGCN组处理后,ROS含量明显降低,BGCN@PDA组的ROS甚至几乎完全消除,表明BGCN @ PDA具有良好的抑制细胞内ROS的能力,在体内平衡氧化应激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一定量的氧气有助于改善组织代谢,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减轻疼痛。图6b使用[Ru(dpp)3] Cl2氧指示探针来检测分子氧的产生在将探针与L929细胞共孵育后,与对照组相比,BGCN组和BGCN@PDA的红色荧光显著减少,这是由于动态爆发效应,分子氧的存在使[Ru(dpp)3]Cl2的发光强度降低,说明BGCN@PDA具有一定的产氧能力。


    Fig.6.png

    图6 胞内ROS的清除和胞内氧气的产生。a)DCFH-DA检测不同样品处理后RAW 264.7细胞中ROS清除的荧光图像;b)[Ru(Dpp)3]Cl2检测不同样品处理后L929细胞中的氧产生图像

    (7)MRSA感染伤口治疗

    基于BGCN@PDA优异的抗感染和氧化应激调节能力,使用耐药菌感染伤口的小鼠作为模型来研究BGCN@PDA用于组织修复的治疗效果。图7a显示了在特定时间点不同治疗组对MRSA感染伤口修复的影响。在第3天,SiO2,与对照组相比,BGCN和BGCN@PDA组能够加速伤口闭合,但同时出现大量黄色脓液,这是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相反,BGCN@PDA + NIR组显著加速了伤口闭合并解决了感染。在第7天,与其他组相比,BGCN和BGCN@PDA组的伤口面积显著减小,并且BGCN@PDA + NIR组的伤口愈合率已经高达76.7%(图7 b~c)。为了进一步考察BGCN@PDA + NIR组在体内治疗过程中的抗感染能力,从各组的创伤伤口中收集细菌,结果如图7e所示,在第3天,对照组、SiO2组、BGCN组和BGCN@PDA组有大量的细菌菌落,而BGCN@PDA + NIR在光热抗菌作用下能有效防止创面细菌感染,表现出较好的早期抗感染能力,第7天,对照组和SiO2组的菌落数最高,而BGCN@PDA + NIR组未发现菌落,抑菌率达99%接着,顺利获得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不同处理对感染伤口的组织学愈合过程的影响。如图7f所示,在第3天,对照组和SiO2组尚未形成表皮层,而BGCN@PDA +近红外组已形成完整的表皮层,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间差异越来越明显,第14天,对照组和SiO2组的创面仍处于愈合阶段,而BGCN@PDA + NIR组不仅实现了上皮化,皮肤结构基本完整,而且产生了许多毛囊和皮肤附属物,进一步证实了BGCN@PDA对感染皮肤的良好治疗效果。


    Fig.7.png

    图7 BGCN@PDA体内感染创面修复与再生。a)感染创面在0、3、7和14天不同处理后修复的代表性图像;b)各组伤口愈合率的定量统计;c) 不同组伤后0~14天创面愈合情况图;d)第3天和第7天的抗感染效果照片;e)第3天和第7天的抗菌率定量统计;f)第3天和第14天各组创面组织的HE染色


    为了验证BGCN@PDA对伤口炎症阶段的治疗效果,以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来评估不同治疗后皮肤组织中的炎症程度(图8a~b)。IL-6和TNF-α的阳性信号在对照组和SiO2组中表达最清楚,半定量统计结果甚至显示BGCN@PDA + NIR组的炎症信号比对照组减少了40%以上,BGCN和BGCN@PDA的炎症信号也明显减少。新生血管的数量是伤口修复的重要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长的促进剂,在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第7天顺利获得VEGF免疫组化染色评价样品的血管生成作用(图8 c)BGCN@PDA + NIR组中棕色阳性信号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提示BGCN@PDA + NIR组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炎症期的顺利顺利获得,相反,尽管SiO2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现在仍无法发挥其价值,这些结果提示BGCN@PDA作为纳米粉末敷料,比单一的抗菌剂、抗真菌剂或促血管生成剂表现得更好,并且可以在伤口修复的多个阶段发挥不同程度的持续作用。另外,用Masson染色观察在伤口愈合期间胶原纤维的形成情况。图8d中胶原纤维(蓝色)在BGCN@PDA + NIR组中分布最广泛,表明该组中的胶原纤维含量在第14天最丰富。提示BGCN@PDA能有效促进创面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形成。


    Fig.8.png

    图8 创面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Masson染色。a)治疗3d后创面的TNF-α染色图像;b)IL-6染色的创面图像;c)治疗7d后创面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图像;d)不同处理后第14天的Masson染色分析感染创面在0、3、7和14天不同处理后修复的代表性图像

     研究小结 

    本研究采用“一锅原位晶化法”制备的MnOx-硅酸盐玻璃陶瓷纳米酶(BGCN)兼具SOD/CAT双级联活性,可高效清除自由基并生成O。聚多巴胺包覆后,其抗氧化与广谱抗菌性能进一步提升,显著抑制MRSA感染、降低胞内ROS、减轻炎症并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动物实验证实,BGCN顺利获得“抗菌-抗氧化-抗炎”三联动,加速MRSA损伤创面愈合,为感染性组织损伤及氧化应激失衡相关疾病给予了新型纳米酶治疗策略。

    上一页:IF:20.3 《BAM》苏大钟志远:用于溃疡性结肠炎RNAi治疗的口服微生物群调节和炎症靶向聚合物囊泡-水凝胶
    下一页:IF:12.5《Sci. Adv》清华大学张明君、徐静:肠驱动仿生微针机器人用于生物类药物无痛口服递送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公司专业给予从技术咨询、方案制定、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

    医学实验服务
    公司为客户给予医学科研的研究实施服务。公司拥有六大技术服务平台——疾病动物模型服务平台、医学分子...

    博客详情
    当前位置: 球盟会(中国)> 博客详情

    球盟会(中国)生物 给予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和更美好

    联系球盟会(中国)

    广州球盟会(中国)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掬泉路3号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702
    电话:
    020-3202 9909

    手机:180 2452 3356

    产品中心

    扫码关注

    1704848311194088584.jpg      1744178484532037199.jpg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