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治疗已改变多种癌症治疗格局,但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疗效受限。GBM的肿瘤微环境(TME)高度复杂,缺氧和免疫抑制状态显著限制免疫及光动力疗法(PDT)效果。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TME主要组分,其中M1样TAM具有抗肿瘤活性,其外泌体(M1EV)可穿透血脑屏障(BBB)。细菌外膜囊泡(OMV)可诱导M1极化,增强免疫反应。近年研究发现,TAM分泌的骨桥蛋白(OPN)参与构建肿瘤免疫屏障(TIB),抑制CD8⁺ T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因此,靶向OPN联合PDT及M1EV/OMV递送系统,有望改善免疫抑制性TME,为GBM治疗给予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山东大学薛皓教授团队设计了一个多模式生物模拟纳米平台(FBFO@HM@aOPN),旨在增强GBM中PDT-免疫疗法的协同作用。该纳米平台将具有双酶活性的纳米酶(Fe3O4@BiFeO3,FBFO)包裹在由OMVs和M1EVs融合形成的杂化膜(HM)中,然后与pH敏感的抗OPN(aOPN)抗体结合以取得FBFO@HM@aOPN。静脉注射后,FBFO@HM@aOPN在GBM组织中积累,其中酸性TME触发的aOPN释放增加了血管通透性并促进了ECM重塑。同时,FBFO纳米酶产生氧气以缓解缺氧,提高了PDT的效率。HM进一步指导纳米平台靶向肿瘤细胞和TAMs,诱导铁死亡(释放新抗原)并将TAMs重新极化为M1样表型。这种双重作用激活了先天和适应性免疫,与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抑制了肿瘤的进展和复发。该文章于2025年8月18日以《Bioengineered hybrid dual-targeting nanoparticles reprogram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for deep glioblastoma photodynamic therapy》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5-63081-2)。

图1 研究示意图
(1)FBFO@HM@aOPN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第一时间,采用溶热法合成了Fe₃O₄纳米粒子(NPs)。随后,向Fe₃O₄NPs中添加Bi³⁺和PVP,顺利获得原位生长法取得FBFO NPs(图1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FBFO NPs的平均直径约为30纳米(图2a)。进一步顺利获得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能量色散光谱(EDS)分析确认了FBFO NPs中含有Bi、Fe和O元素,如图2b所示。X射线衍射(XRD)也证实了FBFO NPs的成功合成,如图2c所示。这些结果共同验证了FBFO NPs的成功合成。光学性质是影响FBFO NPs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UV-vis/NIR)显示,Bi和Fe₃O₄ NPs的掺杂拓宽了FBFO的光吸收范围(图2d),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极大地增强了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如图2e所示的方案,顺利获得660纳米激光照射(方程1)可以实现有效的空穴(h⁺)-电子(e⁻)对分离,随后与水和氧气结合,可以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₂⁻)用于I型光动力疗法(PDT)(方程2和3)。随着Fe²⁺进一步转变为Fe³⁺,H₂O₂被转化为·OH(方程4,模拟过氧化物酶,POD),这进一步增加了活性氧(ROS)的产生。产生的h⁺还可以将H₂O₂氧化产生O₂(方程5,模拟过氧化氢酶,CAT),以维持缺氧TME中的光动力疗法。接下来,顺利获得亚甲蓝(MB)降解和溶解氧分析仪实验评估了NPs在660纳米(0.5 W/cm²)激光照射下产生ROS和O₂的能力。与Fe₃O₄组和其他组相比,FBFO组和激光组的MB吸收明显显著降低,而O₂产生能力显著增加(图2f,g)。此外,顺利获得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验证了FBFO NPs介导的光动力疗法中ROS(·OH和·O₂⁻)的产生(图2h)。因此,FBFO NPs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用于产生ROS(·OH和·O₂⁻)和O₂,表明FBFO NPs在抗肿瘤PDT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FBFO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用M1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1EVs)和细菌膜囊泡(OMVs)的杂化膜(HM)包裹FBFO,取得了FBFO@HM NPs(图1b)。将分泌的OMVs以1:1的比例加入M1EVs中,孵育2小时,随后超声处理10分钟,并在液氮中冻融5次,以取得M1EV-OMV HMs。之后,将HMs和FBFO NPs经过10次脂质体挤出器挤出,形成相对均匀的FBFO@HM NPs。CLSM证实FBFO@HM NPs的表面被N₃修饰的M1EVs所包裹(图2j)。此外,顺利获得CLSM观察到M1EVs和OMVs融合成新的脂质囊泡,其共定位信号与FITC标记的FBFO NPs包裹在一起(图2k)。此外,如图2l所示,蛋白印迹法揭示HMs从M1EVs(TSG101、CD63、CD81以及整合素α₄β₁,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OMVs(FtsZ)中继承了组分。此后,FBFO@HM NPs与aOPN抗体结合,取得FBFO@HM@aOPN。具体而言,第一时间,苯甲醛-PEG2000-NHS连接剂与aOPN的氨基末端反应,形成aOPN-PEG2000-BD。然后,aOPN-PEG2000-BD与DBCO-PEG5-NH₂连接,形成酸敏感的苯甲酸亚胺键,合成aOPN-PEG2000-DBCO(图1c),这使得aOPN能够在酸性TME(pH 6.5)中控制释放。顺利获得Dil标记的HM和Alexa Fluor 647标记的aOPN的共定位证实了FBFO@HM上成功结合了aOPN(图2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FBFO@HM@aOPN呈现出具有内核和外壳的均匀球形纳米结构(图2n)。随后,顺利获得ELISA测量透析液中的aOPN抗体水平,验证了aOPN和FBFO@HM之间苯甲酸亚胺键对酸性环境的响应性,结果表明在pH 6.5时aOPN抗体的释放量大于pH 7.4时(图2o)。此外,顺利获得ESR(图2h)和MB降解实验(图2p)验证了FBFO@HM@aOPN NPs介导的光降解过程中ROS(·OH和·O₂⁻)的产生。随后,研究了FBFO@HM@aOPN NPs在不同pH值下催化H₂O₂分解产生O₂的能力。与FBFO一样,FBFO@HM@aOPN NPs在激光照射下产生ROS(图2p)和O₂(图2q)。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光增强双酶活性的FBFO@HM@aOPN生物杂化系统,能够增强PDT的疗效。

图2.a FBFO纳米颗粒尺寸和形态均匀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比例尺:100 nm。b FBFO纳米颗粒的元素分布图,比例尺:100 nm。cFe₃O₄和FBFO纳米粒子的XRD图谱。d Fe₃O₄和FBFO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e FBFO工作机理示意图。f Fe₃O₄和FBFO纳米粒子对MB的降解效果。g Fe₃O₄和FBFO纳米粒子的氧气(O2)生成曲线。h不同组别电子自旋共振(ESR)谱图。i氨基化(N3)修饰的M1EVs与DBCO-Cy5.5孵育后的代表性流式细胞术及定量分析。j CLSM分析,显示N₃修饰的M1EVs与DBCO-Cy5.5结合后的结果,比例尺:50 nm。k CLSM分析显示M1EVs与外膜囊泡(OMVs)的共定位,比例尺:50 nm。l蛋白质印迹法显示HM从M1EVs(TSG101、CD63、CD81及整合素α4β1,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OMVs(FtsZ)中继承成分。m CLSM图像分析显示HM与aOPNs的共定位,比例尺:100 nm。n FBFO@HM@aOPN纳米颗粒尺寸和形态均匀的TEM图像,比例尺:100 nm。o ELISA定量检测不同pH值下抗OPN的释放量。p. 在指定条件下,FBFO@HM@aOPN对MB的降解和q. O₂生成曲线
(2)体外催化活性和治疗效果
为了评估FBFO@HM@aOPN NPs的PDT效果,使用CT2A GBM细胞系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实验。在随后的实验中,将受试者分为7组(I: PBS, II: aOPN, III: FBFO, IV: FBFO@OMV, V: FBFO@M1EV, VI: FBFO@HM, 和 VII: FBFO@HM@aOPN)。多种相互作用分子存在于M1EV膜表面,包括整合素α4β1,可以与内皮细胞和GBM细胞上高表达的Icam1或Vcam1配体分子相互作用,促进膜包裹的纳米粒子穿过血脑屏障(BBB)以及主动靶向肿瘤细胞。随后使用Cy5.5标记的FBFO来评估其被CT2A GBM细胞的摄取。FBFO@HM@aOPN NPs处理的GBM细胞中Cy5.5的荧光强度更高,FBFO@M1EV-NPs或FBFO@HM-NPs处理的细胞也观察到类似的荧光信号趋势。此外,当用抗Icam1/Vcam1抗体阻断时,摄取效率急剧下降(图3a),表明M1EVs赋予了NPs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随后使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作为探针评估细胞内ROS的产生。如图3b所示,FBFO@HM@aOPN处理组的绿色荧光强度略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FBFO@HM@aOPN联合激光照射组在所有组中呈现出最强的绿色荧光强度。这些结果表明FBFO@HM@aOPN可以借助肿瘤靶向M1EVs将FBFO高效送入肿瘤细胞,并在激光照射下产生大量的ROS,增加癌细胞对氧化损伤的敏感性。为了评估FBFO@HM@aOPN的细胞毒性,对CT2A GBM细胞进行了标准的CCK8实验。与其它组相比,FBFO@HM@aOPN联合激光照射组的肿瘤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图3c)。缺氧对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有深远影响,从而强烈影响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程度。因此,缓解缺氧条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氧化损伤。如图3d所示,常氧条件下处理的GBM细胞比缺氧条件下处理的细胞抑制率高得多。即使在缺氧条件下,FBFO@HM@aOPN联合激光照射组的肿瘤细胞存活率也显著降低,表明FBFO@HM@aOPN的PDT可以克服缺氧微环境的限制。此外,FBFO@HM@aOPN NPs的光诱导杀伤效率明显大于其他治疗(图3e)。这些结果表明FBFO@HM@aOPN NPs具有优异的体外催化PDT效率。细胞内ROS(·OH)的大量积累可以增加膜脂质过氧化,诱导细胞铁死亡。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顺利获得测量丙二醛(MDA)水平评估细胞内脂质过氧化,这是铁死亡早期的指标。如图3f所示,FBFO@HM@aOPN处理显著增加了脂质过氧化,随后的激光照射进一步加剧了脂质过氧化。细胞出现肿胀、起泡,最终破裂(图3g),这是铁死亡的迹象。
铁死亡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其特征是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包括膜钙网蛋白(CALR)、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腺苷酸三磷酸(ATP)。与的预期一致,FBFO@HM@aOPN组的细胞膜上CALR表达明显增加(图3g)。此外,FBFO@HM@aOPN导致GBM细胞释放的ATP和HMGB1增加(图3h, i),从而诱导ICD并为APCs给予丰富的抗原,从而促进T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图3j)。

图3. a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对Cy5.5标记的FBFO的内化情况。右侧图像为Cy5.5-positive细胞定量分析结果。b 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经DCFH-DA染色显示NP诱导的ROS生成,比例尺:200 μm。c 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经不同制剂处理后的细胞活力。d 低氧/常氧条件下的细胞活性。e流式细胞术分析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经不同制剂处理后在660 nm辐照下的Annexin V-FITC/PI凋亡情况。f 660 nm辐照下不同制剂处理的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采用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测定。g CALR与Hoechst共染色的CT2A细胞经660 nm辐照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比例尺:50 μm。检测660 nm辐照后不同制剂处理的CT2A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释放的人源HMGB1和iATP。j FBFO@HM@aOPN诱导ICD的示意图及增强免疫治疗的潜在机制
(3)FBFO@HM@aSPP NPs的体外促巨噬细胞M1极化能力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FBFO@HM@aOPN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使用Cy5.5标记的FBFO来研究其被MΦ细胞的摄取,与对照组相比,HM包裹的NPs的Cy5.5荧光强度更高,且这种摄取可以顺利获得中和Icam1/Vcam1抗体阻断,表明M1EVs有助于将FBFO NPs递送至MΦs(图4a)。此外,与对照组相比,FBFO处理组的DCFH-DA荧光强度略有增加。然而,FBFO HM包裹的NPs呈现出最强的绿色荧光强度(图4b),表明FBFO NPs可以被有效地递送至巨噬细胞,并在激光照射下产生ROS。为了详细探索FBFO@HM@aOPN处理的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顺利获得RNA测序(RNA-seq)分析了经PBS(对照)或FBFO@HM@aOPN处理的MΦ细胞的转录组,结果揭示了两组之间的显著差异(图4c)。火山图显示M1巨噬细胞标记物(Cd86、Cd80、Tnf和Il6)明显上调,而M2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由Mrc1基因编码,以及Arg1)显著下调(图4c)。此外,基因本体(GO)分析显示,与上调基因相关的富集生物学过程(GO BP)主要与免疫过程有关,包括天然免疫反应、对I型干扰素(Ifn-β)和II型干扰素(IFN-γ)的细胞反应、免疫效应过程的正向调控以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规范。下调基因主要与基质重塑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图4d)。此外,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与上调基因相关的抗原呈递途径和T细胞趋化途径在基因表达中富集(图4e)。总体而言,转录组分析显示,FBFO@HM@aOPN处理组的大多数DEGs与M1巨噬细胞极化以及IFN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高度相关。与对照处理相比,FBFO@OMV和FBFO@M1EV处理均显著上调这些标记物,而FBFO@HM@aOPN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著(图4f)。这些结果证实了FBFO@HM@aOPN NPs促进巨噬细胞从M0型向M1型极化的能力。在抗原交叉呈递过程中,肿瘤抗原被APCs(如巨噬细胞)内化,随后呈递给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MHC-I)分子,从而激活CD8+ 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FBFO@HM@aOPN处理的巨噬细胞MHC-I分子表达增加(图4g)。此外,使用表达卵清蛋白抗原(OVA)的CT2A(CT2A-OVA)作为模型系统时,流式细胞仪定量结果显示,FBFO@HM@aOPN刺激的巨噬细胞中与MHC-I相关的SIINFEKL肽显著上调(图4h),从而为顺利获得这些FBFO@HM@aOPN刺激的TAMs激活特异性CD8+ T细胞奠定了基础。由于抗肿瘤免疫涉及将M2巨噬细胞重极化为M1巨噬细胞,进一步研究了FBFO@HM@aOPN NPs将M2样巨噬细胞极化为M1巨噬细胞的能力。发现FBFO@HM@aOPN NPs显著降低了M2样巨噬细胞的比例,顺利获得Cd206标记物表达检测(图4i),表明FBFO@HM@aOPN NPs具有强大的能力将M2样巨噬细胞重极化。为了证实FBFO@HM@aOPN NPs对巨噬细胞极化效果的普适性,从小鼠中分离出髓系细胞,并进一步培养和分化为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图4j)。顺利获得流式细胞术和qPCR分析检测M1和M2巨噬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如图4k–m所示,FBFO@HM@aOPN NPs显著上调了M1巨噬细胞标记物和抗原呈递处理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此外,FBFO@HM@aOPN组中M2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被强烈下调(图4n)。这些结果表明FBFO@HM@aOPN NPs能够在体外显著地将M0和M2样巨噬细胞极化为M1表型。为了进一步分析FBFO@HM@aOPN NPs如何促进巨噬细胞极化,探索了其中涉及的潜在机制。鉴于IFN产生与cGAS-STING激活之间的强关联,随后试图确认FBFO@HM@aOPN NPs是否顺利获得STING途径调节巨噬细胞中的免疫反应。GSEA结果也显示,与PBS处理的Raw264.7细胞相比,FBFO@HM@aOPN处理组中上调的基因在顺利获得STING途径的细胞溶质DNA感应途径中显著富集(图4o)蛋白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FBFO@HM@aOPN有效增加了STING磷酸化(p-STING)水平及其下游IRF3转录活性的诱导(图4p)。
TME中的缺氧及其诱导产物是STING激活的强抑制因子。因此,FBFO@HM@aOPN诱导的STING激活可能归因于FBFO的CAT样酶活性。此外,M1巨噬细胞的极化还受到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NF-κB因子是关键的转录调控因子,NF-κB可被多种ROS和LPS/TLR4信号转导途径激活。富集分析也显示,与FBFO@HM@aOPN处理组相比,上调基因在NF-κB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图4d, o)。如预期所示,FBFO@HM@aOPN处理的巨噬细胞中p65磷酸化水平升高(图4p)。结果显示FBFO@HM@aOPN顺利获得激活cGAS-STING和NF-κB通路有效地促进了M1巨噬细胞的极化(图4q)。总体而言,这些体外结果表明FBFO@HM@aOPN能够顺利获得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增加TAMs的抗原呈递能力以及协同减轻TME免疫抑制来克服当前免疫治疗中的挑战,为增强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给予了有希望的机会。

图4. a.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Raw264.7细胞摄取Cy5.5标记的FBFO。b. CLSM图像显示Raw264.7细胞内ROS产生。标尺为200微米。c. 火山图显示Raw264.7细胞经PBS或FBFO@HM@aOPN处理后的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DEGs表达谱。d. GO BP和(e)GSEA富集分析显示PBS和FBFO@HM@aOPN处理的Raw264.7细胞之间DEGs的结果。f.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Raw264.7细胞中CD80+CD86+的比例。g.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Raw264.7细胞中MHC I+的比例。h.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Raw264.7细胞中H-2Kb/SIINFEKL+的比例。i.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Raw264.7细胞中CD206+的比例。j. 建立BMDMs的方法。k.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BMDMs中CD80+CD86+的比例。l.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BMDMs中MHC I+的比例。m.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BMDMs中H-2Kb/SIINFEKL+的比例。n.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BMDMs中CD206+的比例。o. GSEA富集分析显示PBS和FBFO@HM@aOPN处理的Raw264.7细胞之间DEGs的结果。p. 蛋白印迹分析显示Raw264.7细胞和BMDMs经不同配方处理后的STING-IRF3和NF-κB p65磷酸化水平。q. FBFO@HM@aOPN将巨噬细胞重编程为M1样表型的机制示意图
(4)3D肿瘤球体模型中的肿瘤抑制
M1巨噬细胞能够吞噬肿瘤细胞,从而抑制恶性肿瘤的进展。为了确定FBFO@HM@aOPN是否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将经过不同配方处理的tdtomato标记的CT2A细胞与经过不同配方预处理的EGFP标记的RAW264.7细胞共培养。CLSM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与对照细胞相比,经过NPs预处理的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了更多的癌细胞(图5a, b)。随后,使用3D肿瘤模型,即顺利获得共培养M2样巨噬细胞和CT2A GBM细胞建立的多细胞肿瘤球体(MCTS),来研究FBFO@HM@aOPN穿透肿瘤的能力(图5c)。为了确定FBFO@HM@aOPN是否增强靶向FBFO的递送,将MCTS与Cy5.5标记的FBFO共孵育6小时。利用CLSM在Z-stack扫描模式下评估穿透效果(图5d)。如图5e所示,在FBFO@HM@aOPN处理组中,红色荧光明显扩散到MCTS的内部。然而,在FBFO处理组中,红色荧光大多分布在MCTS的外围。这些结果表明,在TME的响应下,FBFO@HM@aOPN显著促进了PDT药物深入肿瘤组织的穿透,克服了实体瘤中的自然物理屏障。顺利获得分析MCTS中的缺氧水平和巨噬细胞表型来研究FBFO@HM@aOPN重塑异常TME的潜力。经过12小时的FBFO@HM@aOPN处理后,使用缺氧绿色试剂对MCTS内部的缺氧水平进行免疫荧光染色。FBFO@HM@aOPN处理的肿瘤球体显示出最弱的绿色荧光强度,即使在核心区域也是如此。相比之下,PBS或游离FBFO处理的肿瘤球体显示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图5f),证实了FBFO@HM@aOPN有效缓解了肿瘤缺氧。此外,FBFO@HM@aOPN组的球体最终体积显著低于PBS组(图5g)。根据流式细胞仪和ELISA分析,FBFO@HM@aOPN处理有效促进了M2样巨噬细胞向M1样表型的极化(图5h, i),表明FBFO@HM@aOPN调节实体瘤中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FBFO@HM@aOPN可以在重塑缺氧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同时,成功穿透自然物理肿瘤屏障,为增强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给予了有希望的机会。

图5. a. CLSM图像显示CT2A GBM细胞(红色)被重编程的M1巨噬细胞(绿色)杀伤。标尺为100 μm。b.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重编程的M1 BMDMs杀伤CT2A GBM细胞的比例。c. 体外3D肿瘤模型(MCTS)制备和(d)评估穿透潜力的示意图。e. Z-stack CLSM图像显示经过6小时孵育后,不同配方处理的Cy5.5标记的FBFO NPs在CT2A-BMDM多细胞球体中的穿透情况。标尺为250 μm。f. Z-stack CLSM图像显示用缺氧绿色试剂染色的CT2A-BMDM多细胞球体(MCTSs),以指示缺氧程度。标尺为250 μm。g. MCTSs体积的代表性照片(左)和不同配方处理的MCTSs在第7天的体积直方图。标尺为200 μm。h.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处理下MCTSs中CD206+ BMDMs的比例。i. ELISA检测MCTSs培养上清液中IFN-β、IL-6、TNF-α、CCL5和CXCL10的浓度
(5)体内生物分布、生物相容性和抗肿瘤作用
M1EV膜上的特定蛋白,包括整合素α4和β1,已知对于促进BBB穿透至关重要。为了评估FBFO@HM@aOPN生物杂交递送系统渗透BBB的能力,使用了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其中bEnd.3细胞在上室培养,而原代BMDMs和CTA2细胞在下室培养(图6a)。在上室中培养的bEnd.3细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层,其跨内皮电阻(TEER)为200−300 Ω·cm(图6b)。观察到FBFO@HM@aOPN-NPs的BBB穿透能力与FBFO@M1EV NPs大致相同,但后者可被抗ICAM1/VCAM1阻断(图6c),表明FBFO@HM@aOPN NPs能够更好地穿透BBB。为了确认M1EV膜包裹是否促进FBFO在GBM组织中的积累,将Cy5.5标记的FBFO系统注入表达荧光素酶CT2A(CT2ALuc)的小鼠,并实时监测Cy5.5荧光。在注射后6小时,接受FBFO@HM@aOPN-NPs处理的小鼠大脑中观察到更强的红色荧光信号,且该信号在48小时内仍可检测到(图6d),在FBFO@M1EV-NPs或FBFO@HM-NPs处理的小鼠肿瘤部位也观察到类似趋势的荧光信号(图6d)。离体荧光图像(图6e)和对肿瘤负荷大脑及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的定量荧光强度分析也显示FBFO@HM@aOPN相对于肿瘤大小有大量积累,表明FBFO@HM@aOPN能够穿透BBB并在肿瘤中积累。上述结果表明,FBFO@HM@aOPN具有合适的肿瘤靶向能力、肿瘤保留能力和生物相容性。进一步在体内评估了FBFO@HM@aOPN的抗肿瘤效果。在肿瘤接种后的第六天,将CT2A肿瘤荷载小鼠随机分为7组,然后接受各种处理(图6g)。顺利获得7天间隔的生物发光成像陆续在监测肿瘤生长,以评估抗肿瘤效果。与PBS组中肿瘤的快速生长相比,单药治疗组显示出适度的肿瘤抑制效果,而FBFO@HM@aOPN组显示出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图6h, i),这可能归因于PDT诱导的肿瘤细胞杀伤和TME调节的联合效应。所有肿瘤荷载小鼠在实验结束时被处死,并对肿瘤切片进行H&E、Ki67和CD44染色,以深入研究抗肿瘤效果。结果揭示了FBFO@HM@aOPN治疗组中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且细胞外基质蛋白产生减少(图6j–l)。免疫荧光图像清楚地显示FBFO@HM@aOPN处理的肿瘤中CALR暴露增加(图6m),表明在体内成功诱导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FBFO@HM@aOPN NPs在体内具有优越的抗肿瘤能力。

图6. a. 体外BBB模型示意图。b. 在体外BBB模型中,不同时间点孵育后TEER(Ω·cm²)值。c. 顺利获得检测顶室和底室中的Cy5.5荧光强度确定不同配方的运输比。d. 尾静脉注射不同配方后,CT2A荷载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体内Cy5.5荧光图像。e. 离体Cy5.5荧光图像(左)和f. 定量直方图(右)显示CT2A荷载大脑和主要器官的荧光强度。g. 在CT2A肿瘤模型中进行治疗性FBFO@HM@aSPP干预的实验设计。h. 代表性的生物发光图像(左)和荧光强度定量(右),以及i.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表达荧光素酶的CT2A荷载小鼠接受不同处理的结果。j. H&E染色的脑肿瘤组织切片,来自接受不同处理的CT2A肿瘤荷载小鼠。标尺为2 mm。k. CLSM图像显示Ki67(标尺为50 μm)、l. CD44(标尺为20 μm)和m. CALR(标尺为20 μm)染色的脑肿瘤组织切片,来自接受不同处理的CT2A肿瘤荷载小鼠
(6)ScRNA-seq分析显示免疫重塑增加
为了进一步探究FBFO@HM@aOPN的抗肿瘤机制,在质量控制、过滤和细胞注释后,取得了十三种细胞类型(图7a)。发现肿瘤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识别出一个高表达干扰素调节基因(如CXCL10、ISG15和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s)的细胞群,并将其命名为恶性-IFN细胞群(图7a–c),这表明在体内触发了强烈的干扰素反应。进一步分析了FBFO@HM@aOPN治疗组中肿瘤细胞群的整体变化。差异基因分析显示,在FBFO@HM@aOPN治疗组中,恶性细胞群和恶性-IFN细胞群中分别有618个和890个基因显著上调(图7d)。随后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铁死亡、凋亡以及免疫反应相关的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顺利获得STING的细胞溶质DNA感应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上调基因中显著富集。然而,HIF-1信号通路和粘着斑等通路在下调基因中显著富集(图7e),表明FBFO@HM@aOPN能够缓解肿瘤缺氧和基质沉积。
进一步分析了FBFO@HM@aOPN治疗组中肿瘤髓系细胞和浸润T细胞群的整体变化。顺利获得降维分析,将BMDMs分为三个亚群:单核细胞、M1和M2亚群(图7f),scRNA分析显示,与PBS组相比,FBFO@HM@aOPN治疗组中肿瘤浸润BMDMs中M1巨噬细胞的比例增加,而M2巨噬细胞的比例相应减少(图7g)。此外,M1巨噬细胞标记物(CD86、Tnf、Ifnb1)、T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5、Cxcl10/11)和抗原呈递分子(MHC复合体)的表达上调,而M2巨噬细胞标记物(Mrc1、Arg1、Il10和Vegfa)的表达在FBFO@HM@aOPN治疗组中下调(图7h)。随后的HALLMARK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与免疫过程相关,包括天然免疫反应、对干扰素-β(IFN-β)和IFN-γ的细胞反应、炎症细胞因子的正向调控以及顺利获得NF-κB通路的Tnfa信号传导(图7i)。此外,GSEA显示,在治疗组中,与抗原呈递和吞噬作用相关的通路在BMDMs中显著富集(图7j)。
将淋巴细胞进一步分为六个亚群,即CD8+ T细胞、常规CD4+ T细胞(convCD4+T细胞)、调节性CD4+ T细胞(Tregs)、自然杀伤(NK)细胞、幼稚T细胞和一个增殖性淋巴细胞亚群(图7k)。FBFO@HM@aOPN治疗显著促进了CD8+ T细胞和NK细胞群的扩增和增殖(图7l),这可能归因于体内I型和II型干扰素通路的激活。进一步分析了与淋巴细胞效应功能最相关的九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它们主要在CD8+ T细胞和NK细胞群中高表达(图7m)。此外,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T细胞激活相关的通路在上调基因中显著富集,而与免疫抑制相关的通路在治疗组的下调基因中显著富集(图7n)。气泡图显示,治疗组中效应基因的表达上调,而大多数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倾向于下调(图7o)。最后,顺利获得CellChat配体-受体分析分析了免疫细胞与GBM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网络,CD80/86共刺激和抗原呈递(MHC-I/II)信号通路主要由BMDMs的一个亚群和CD8+ T细胞介导(图7p),表明BMDMs可以作为激活的APCs,顺利获得抗原呈递和共刺激信号促进效应T细胞的交叉呈递,从而增强治疗组中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综合这些发现表明,利用FBFO@HM@aOPN进行的光免疫治疗有可能顺利获得促进M1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和NK细胞在肿瘤内的浸润,增强先天和取得性免疫激活,从而促进免疫冷肿瘤向免疫热肿瘤的转化。

图7. a. 均匀流形近似投影(UMAP)图显示13种主要细胞类型。点代表单个细胞,颜色代表不同的细胞群。样本根据其来源(PBS和FBFO@HM@aSPP处理的GBM)进行区分。b. 两个组织组的细胞密度分布。相对细胞密度高表示为亮岩浆色。c. 条形图显示两个组织组中主要细胞类型的相对细胞比例。d.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治疗组与PBS组相比恶性细胞群和恶性-IFN亚群中上调和下调的基因。e. 条形图显示FBFO@HM@aSPP处理和PBS处理的恶性细胞之间DEGs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f. UMAP图显示3种BMDM亚群。点代表单个细胞,颜色代表不同的细胞群。g. 两个组织组的细胞密度分布。相对细胞密度高表示为亮岩浆色。h. 点图显示M1样和M2样标记基因的表达。i. 条形图显示FBFO@HM@aSPP处理和PBS-BMDM处理细胞之间DEGs的HALLMARK富集分析结果。j. GSEA显示在治疗组中,与抗原加工和呈递以及吞噬作用的正向调控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k. UMAP图显示6种淋巴细胞亚群。点代表单个细胞,颜色代表不同的细胞群。l. 两个组织组的细胞密度分布。相对细胞密度高表示为亮岩浆色。m. 细胞密度显示效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对细胞密度高表示为亮岩浆色。n. 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DEGs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颜色从蓝色到红色表示DE得分的绝对值从低到高。o. 点图显示免疫检查点和效应基因的表达。p. 在2D空间中可视化(CD80/CD86)和(MHC-I和MHC-II)通路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
(7)FBFO@HM@aOPN和ICB联合治疗可预防术后GBM复发
在临床实践中,手术干预被广泛认为是早期实体瘤的主要治疗选择。然而,由于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GBM几乎在所有患者中都会在切除部位周围复发。FBFO@HM@aOPN促进了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转录,I型和II型干扰素均能上调肿瘤细胞和BMDMs表面的PD-L1表达,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程度。如预期所示,单细胞相互作用数据的分析显示,在FBFO治疗期间,肿瘤细胞与BMDM之间以及T细胞之间的PDL1-PD1通路被上调(图8h)。随后探索了FBFO@HM@aOPN与抗PD1抑制剂联合是否能延缓肿瘤复发。手术过程和治疗方案如图8i所示。顺利获得H&E染色对肿瘤切除腔和残留肿瘤病灶进行成像(补充图12a)。顺利获得Luci+ CT2A细胞的生物发光(BLI)信号监测肿瘤复发。FBFO@HM@aOPN治疗的肿瘤的BLI信号显著降低(图8j, k)。与抗PD1(aPD1)抗体联合进一步增强了肿瘤抑制效果(图8j, k)。此外,接受FBFO@HM@aOPN NPs和aPD1抗体联合治疗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其他配方治疗的小鼠(图8l)。在FBFO@HM@aOPN和aPD1抗体联合治疗后,所有小鼠在第100天时均存活(图8l)。随后研究了从不同组收集的肿瘤中的浸润性淋巴细胞。如图8m所示,FBFO@HM@aOPN组和联合治疗组中T细胞、IFNγ阳性T细胞和GZMB阳性CTLs的比例显著增加。有趣的是,FBFO@HM@aOPN与αPD1抗体联合治疗组对肿瘤再挑战表现出最强的抵抗力。一起,这些数据表明,FBFO@HM@aOPN与ICB疗法的联合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

图8. a.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T2A荷载脑组织中f4/80+ CD45+细胞中(左侧)CD86+、(中间)MHC I+和(右侧)CD206+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T2A荷载脑组织中CD45+细胞中b. CD3+ T细胞、c. NK1.1+ CD3- NK细胞、d. CD3+ CD8+ TILs和e. GZMB+ TILs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T2A荷载脾脏中f. 中央记忆T细胞(TCM, CD3+CD44+ CD62L+)和g. 效应记忆T细胞(TEM, CD3+ CD44+ CD62L-)的比例。h. 气泡图显示PD-1/PD-L1活性(由TAMs和寄生虫释放)与PD-L1受体表达(由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在处理和未处理样本之间的相互作用。i. 术后复发挑战的CT2A GBM肿瘤的实验设计示意图。J. 代表性生物发光图像和k. 荧光强度定量(右侧),以及l.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表达荧光素酶的CT2A荷载小鼠接受不同处理的结果。m.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T2A荷载脑组织中CD45+细胞中(左侧)CD3+ T细胞、(中间)IFN-γ + T细胞和(右侧)GZMB+ TILs的比例
胶质母细胞瘤(GBM)因其缺氧和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ME)、低免疫原性及物理屏障,给治疗带来重大挑战。尽管光动力疗法(PDT)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前景广阔,但其疗效受限于免疫激活不足。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响应肿瘤微环境的多功能光动力增强仿生智能纳米平台(FBFO@HM@aOPN)。该纳米平台由包裹在原核-真核杂交膜中的双酶纳米zyme构成,并进一步修饰了pH敏感型肿瘤靶向抗体。经全身给药后,FBFO@HM@aOPN顺利获得血管调控和细胞外基质(ECM)重塑选择性富集于胶质母细胞瘤中,同时产生氧气缓解缺氧。关键在于,该平台可同步诱导肿瘤细胞免疫性死亡,并将促肿瘤巨噬细胞重编程为抗肿瘤表型。这种双重作用能有效激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显著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生长。此外,与抗PD1免疫疗法联用时,该纳米平台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术后肿瘤复发,为刺激抗肿瘤免疫给予了多模态平台,具有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临床价值的潜力。
|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 
 医学实验服务 
 | 
|   | 球盟会(中国)生物 给予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 
| 联系球盟会(中国) | 产品中心 | 扫码关注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 
 |